“手”护生命场 | 卢玫:我们是生命最初的守护者

编者按:在0.1毫米的血管里穿行,于监护仪跳动的悬崖边托举生命。这些手,把深夜ICU的寂静揉碎成抚慰的暖流,将急诊室的疾风骤雨化作平稳的呼吸韵律。

“5·12”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,红网时刻新闻《“手”护生命场》系列报道,带您凝视静脉穿刺针尖的精准弧线,聆听手术台上器械传递的生命乐章,解析那些被淬炼成本能反应的职业基因——当教科书上的操作规范遇见掌心的温度,便成就了“三分治疗”背后,那七分带着人性热度的守护。

致敬提灯者,愿每一次托举生命的光芒都被看见,每一次通宵辛劳的付出都被珍视。

“手”护生命场 | 卢玫:我们是生命最初的守护者

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曼 通讯员 张赛 长沙报道

他们可能血管比发丝还细,手脚和成人手指一样粗。他们可能皮肤薄如蝉翼,无法自己呼吸。这些提前来到世界的小生命,脆弱得让人心疼,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关切。精准地为他们打留置针、PICC置管,是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管护师卢玫的日常工作之一。

作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了十三年的护士,当被问到怎么练给早产儿打针的技术时,卢玫说:“每次操作,都是对耐心和细致的极大考验,技术真是靠‘熬’出来的。”

刚开始,卢玫拿硅胶模型练手感,累积足够的经验后,跟着年资高的老师在宝宝身上操作。“左手拇指要绷紧皮肤但不能压瘪血管,进针角度得比普通输液再低十度。”老师边做边教。但光记住理论没用,得把每个动作练成肌肉记忆。

“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抢孩子。”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,这是卢玫最深的感受。有些小小的身体上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血管,卢玫和同事们轮流上阵,小心翼翼地进行每项操作,生怕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痛苦。那一刻,她深刻体会到了技术的重要性,也明白了作为医护人员的那份责任和担当。

卢玫说:“我永远记得,刚刚工作时老师告诉我,我们不仅是医疗操作者,更是这些生命最初的守护者。”

来源:红网

作者:周曼 张赛

编辑:李雅婷

本文为 健康频道 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
本文链接: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