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头两次招聘像“私人订制”,调查结果要经得起质疑丨中听

评论员 邱延波

招聘不是“私人订制”,公平不能被“萝卜”霸占。

据潮新闻报道,包头市委讲师团的人才引进疑因“萝卜招聘”而被举报。2023年和2025年,两次招聘,同一个剧本,同样的三名“主角”,精准“复刻”面试通过名单,连年龄门槛的微调都透着“量身定制”的味道。

7月4日,官方回应称已启动调查,承诺依法依规查清真相。

【两次招聘的“巧合”太扎眼】

2023年12月,包头市委讲师团发布公告,要引进4名紧缺人才,流程简单到“清汤寡水”:报名、面试、体检、公示,没笔试,没其他考核。结果,面试名单公布,只有王某丹、郜某兴、张某三人入围。可还没等录用,招聘因举报被叫停。

包头两次招聘像“私人订制”,调查结果要经得起质疑丨中听

2025年1月,讲师团重启招聘,计划招3人,岗位要求和2023年如出一辙,唯一变化是年龄限制从“38周岁以下”放宽到“40周岁以下”。2月28日,面试结果出炉,“还是熟悉的配方,还是熟悉的味道。”

更扎眼的是细节。2023年,年龄要求是1985年6月30日后出生;2025年,改成1985年1月后出生。这半年的“松动”,恰好能让某些“超龄”选手重回赛道。再加上流程只有面试,没笔试、没评分标准、没考官信息,难免让人感觉有“黑幕”。2023年招聘中止后,官方没公布举报内容和调查结果,2025年又“无缝衔接”重启,难怪网友怀疑:这是在给谁“开后门”?

包头两次招聘像“私人订制”,调查结果要经得起质疑丨中听

展开全文

【公平招聘咋就这么难?】

这事的核心,不是三名考生有没有资格,而是整个招聘像在“玩剧本杀”。两次名单高度重合,年龄条件精准调整,流程简单到“只看脸”,这些巧合堆在一起,活脱脱一出“因人设岗”的戏码。

人社部2024年就明确说过,人才引进不能搞“绕道进人”,得公开透明。包头这波操作,明显违反该规定。网友不是傻子,一眼就看出这“萝卜坑”挖得太明显。

再看程序,面试作为唯一考核环节,本身就容易藏猫腻。没有笔试的客观评分,面试全凭主观,谁能保证不掺私心?更别提2023年招聘因举报中止后,官方没给个说法就重启,等于在伤口上撒盐。

包头两次招聘像“私人订制”,调查结果要经得起质疑丨中听

如果连基本程序的公平都守不住,人才引进的公信力还剩几分?

这事还勾起了网友对类似事件的集体吐槽。每次都是“量身定制”的套路,年龄、学历、甚至工作经历都像是为某人量好的西装。这种操作,不仅寒了广大考生的心,也让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一再滑坡。人才引进,本该是选贤任能的舞台,咋就成了“关系户”的游乐场?

包头两次招聘像“私人订制”,调查结果要经得起质疑丨中听

【公开透明才能平息舆论】

针对包头此次疑似“萝卜招聘”事件,网友们不光要真相,还想要个说法:2023年为啥中止?举报了啥?2025年为啥“复刻”?这三个“幸运儿”到底有啥背景?大家不是要吃瓜,是要公平。

官方的回应,算是个起步。7月4日,包头市委讲师团承诺启动调查,及时通报结果。可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,光说“依法依规”不够,得拿出真凭实据。面试评分标准得公开吧?考官名单得亮出来吧?2023年的举报内容和调查结论得交代吧?如果还是藏着掖着,网友的“群嘲”只会更猛烈。大家要的不是“官话通报”,而是能经得起推敲的真相。

包头两次招聘像“私人订制”,调查结果要经得起质疑丨中听

公开公平的招聘,不是给谁开后门,而是给每个有才华的人一个机会。两次名单“神同步”,年龄要求“精准调整”,这些操作让网友看笑话,也让信任被透支。官方的调查,是个起点,但结果应经得起网友质疑,经得起历史检验。

招聘不公,寒的不只是人心,还有无数为梦想努力的年轻人。别让“萝卜招聘”毁了人才引进的初心,公平公开,才是最好的“通行证”。

评论